几天前,ZOL对网友们非常感兴趣的一款399元AVC液冷进行了PK风冷的评测,测试结果令人意外!AVC液冷竟以1.4℃的微小差距落后对手。详见:水冷对决风冷 同价位CPU散热谁更合理
要说相同点,两者都是散热器,都是CPU散热器,都是全平台CPU散热器,价位同在399~499元区间。不同点是散热形式、工作噪音及维护周期等。
很多网友对液冷散热器还存在疑虑,认为安装繁琐、容易烧毁硬件并且价格昂贵。本次参测的AVC海力士液冷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其采用一体式设计简化安装过程,加厚的管路基本杜绝了漏液的尴尬,价格也终于亲民起来。将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入门级液冷PK中高端风冷,有得看!
不少网友针对此产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液冷究竟有没有优势去取代传统风冷?什么情况下液冷能发挥出自身价值?我们相信,存在即合理!
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AVC Hercules(海力士)液冷与noctua(猫头鹰)NH-U12P。
AVC全称Asia Vital Components,它是全球五大散热器制造商之一。主要以研发和制造CPU散热器、笔记本电脑散热模组、热导管和直流风扇为主。
noctua则是奥地利的一家厂商,产品以静音著称。日耳曼民族对于事物的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世界上都算得上典范。
Hercules是AVC最近主打的一款平价液冷产品
noctua NH-U12P搭载的风扇甚至比散热器本身更出名
本次对比的两款产品最大区别除了散热形式不同以外,给用户的实际体验也差异很大。首先来说AVC海力士,一体化的设计给安装和维护提供了便利,但水泵和高转速风扇的噪音却成为软肋。猫头鹰U12P则主要强调静音,搭配12CM 1300rpm风扇保证了性能与控噪的平衡。
一体式液冷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组装和安装,免去了自行接驳管路并灌液的烦恼。但对于玩家来说,似乎缺少了些DIY乐趣。目前几大散热厂商都有一体化解决方案,只是各家的杀手锏并不相同。AVC致力于打造最亲民的液冷系统并提倡简约安装、畅快享用的人性化理念!
AVC海力士结构轻巧,安装方便
AVC海力士采用0.39A的12CM暴力扇(2700rpm)
AVC海力士采用的散热排受限于规格尺寸,有效换热面积并不大,但热排的效能还是在暴力扇的加持下得以发挥。水泵和风扇均为4Pin PWM线束,只是建议保持满转以免风扇噪音忽高忽低。
猫头鹰U12P是备受玩家推崇的一款散热器,其特点是与自家风扇搭配时表现最出色。当然了,论绝对效能的话,不少前辈在其之上,但同样对比低转速时的工作温度,猫头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U12P的精湛工艺让玩家视其为工艺品
猫头鹰NH-U12P散热器使用4×6mm规格热管,以焊接工艺穿插在36片鳍片间。2.5mm的鳍片间距使风力能够更有效地穿透整个鳍片阵列,以便冷凝端获得足够低的温度。实际效果也让我们不得不赞同奥地利人的设计理念,毕竟这是一款强调静音下发挥极限效能的产品。
NZXT的机箱近期关注度较高,M59也是被称为“平民骨灰盒”的佳作。酷黑的外观以及亲民的售价都让人忘却了其实机箱布局和散热风道才是其精髓所在。
NZXT M59被誉为最便宜的骨灰机箱
论三围尺寸,NZXT M59绝不输于同类产品
选择NZXT M59搭建本次对比平台的原因在于其侧板、后窗旁与顶部均有12CM风扇固定位。方便对比液冷系统在何种组合方式下达到最优性能,但实测发现由于AVC海力士的安装局限性,仅能将其固定在后窗位置。
通常媒体对散热器进行评测都只在裸平台下抓取数据,但这与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相差甚远。为了保证测试结果更具权威性,我们将AVC海力士和猫头鹰U12P均塞入M59机箱内。有玩家戏言这次AVC液冷回到了主场,应该能完胜对风道依赖较大的猫头鹰U12P。
液冷测试平台实拍
在搭建好测试平台后,我们对风道进行了优化。由于AVC水冷的散热排连同风扇一起固定在了机箱后窗,因此另外的排风扇便添加在机箱顶部内存上方的位置。为了保证相对公平,猫头鹰U12P在侧吹时也搭配了一个同样规格的12CM风扇在后窗配合排风,此时顶部未添加风扇。需要说明的是,M59机箱侧板的12CM送风装置在两次对比测试中均发挥了作用,也使得北桥和显卡受益于冷风的眷顾不至于高烧。
作为DIY玩家,最烦恼的莫过于兼容性问题。而硬件兼容性更是让人无所适从,有时甚至有砸了重买的冲动!本篇就为大家找出哪些方案不适合AVC海力士液冷以便您深陷困惑不能自拨。
水排欲装在顶部出风口容易被内存或MOS散热片干扰
将水排安置在合理位置看似简单,实际上阻碍重重。玩家们首先要考虑水排与电源、显卡、MOS散热片、内存、主板上缘等方面的冲突,即使能安装到位也要检查管路是否有弯折,免得影响进水或出水效率。
AVC海力士液冷散热器适合机箱宽敞、12CM孔位位置合理且数量偏多的机箱。由于水管的管壁较厚,经常遇到安装角度不理想而弯折,因此造成的效能降低实在是得不偿失。
实际测试时,我们会用Prime95将处理器拉到满载,记录各部位温度。同时还会再第二项测试中继续运行FurMark考验显卡,模拟用户最极端的使用条件。
测试平台实拍
搭载AVC液冷时的待机温度
实测成绩:CPU轻载时CPU/NB/GPU/HDD的温度分别为:43/54/43/30℃。CPU满载时CPU/NB/GPU/HDD的温度分别为:76/58/44/32℃。CPU/显卡同时高负载时GPU的工作温度为86℃。
实际测试时,我们会用Prime95将处理器拉到满载,记录各部位温度。同时还会再第二项测试中继续运行FurMark考验显卡,模拟用户最极端的使用条件。
搭载猫头鹰U12P时的待机温度
实测成绩:CPU轻载时CPU/NB/GPU/HDD的温度分别为:42/51/42/27℃。CPU满载时CPU/NB/GPU/HDD的温度分别为:78/66/44/30℃。CPU/显卡同时高负载时GPU的工作温度为84℃。
装入机箱测试后我们发现,液冷散热器虽然理论上受风道的影响很小,但由于热排的风阻加大导致了效能降低。反观风冷散热器,即使搭建出良好的风道,也不能如裸平台那般畅快!温度虽然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相信随着室温的飙升,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CPU轻载时温度对比
在机箱内的测试,除了CPU,还应该关注北桥温度。AVC海力士液冷和侧吹式风冷的共同弊端就是无法利用余风为北桥散热,但液冷却不阻碍侧板风扇冷却北桥,风冷则在这方面略逊。注重整体平衡性和综合效能的玩家应该注意机箱内各部件温度而不仅是CPU。如果有必要,笔者今后会将电感、MOS等供电区域高热元件的温度对比也加入测试项目,一同来看看什么样的散热器能带领CPU和周围元件走出高温高危区域。
综上所述,AVC海力士液冷适合那些对噪音不敏感且注重散热稳定性的人群使用。搭配中低端处理器时也能胜任超频状态下的降温工作,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更换低转速风扇打造唯您独享的静音版海力士液冷系统。玩法多种多样,只是看您愿意动脑啊?愿意动手啊?愿意动嘴啊?!